园区动态

园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园区动态

嘶~嘶~嘶~斯内克(Snake)来啦!

无锡动物园|2025-1-18|阅读次数

蛇年科普特辑

蛇年将至,无锡动物园开启“巳巳如意——蛇年科普季”。

蛇年,一起来了解蛇吧!

 

01  蛇的起源

早在恐龙繁盛的白垩纪,就已经有蛇,

它们是蜥蜴的一个分支家族。

不过,关于蛇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海洋起源说

蛇的身体结构被认为是适应水生的结果,

在耶路撒冷发现的后蛇化石,

是对这一说法的有力支持。

科学家认为,白垩纪的温暖海洋让蛇的祖先收缩了后肢,

以便在游泳时减少阻力。

不过,如果蛇彻底脱离陆地的话,又该如何繁殖?

因此这一假说尚需更多证据支持。

 

 

陆地起源说

从在阿根廷出土的古蛇类化石上发现,

生活在白垩纪的部分蜥蜴为了适应草丛与淤泥环境,

将成为运动阻碍的后肢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这一演化在现代的蛇蜥、双足蜥身上均得到了验证,

并且蛇蜥证明了在潮湿的落叶丛中,

不挖洞的话也能完成产卵到孵化的过程。

所以,相比海洋起源说,

穴居或半穴居的蜥蜴是蛇类起源的说法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认可。

02  蛇的身体

 

 

 

体表:完全由鳞片覆盖。

头部:部分鳞片上有疣粒,这是蛇的触觉器官。

眼:无活动眼睑,通常视觉不敏锐,

对静止物体不敏感,但对运动物体较敏感。

耳:无外耳及鼓膜,但有内耳,可感知地表振动。

鼻孔:是呼吸通道,基本无嗅觉作用。

舌头:前端分叉的舌头不断晃动,

是为了收集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黏附于舌表面,再传入犁鼻器产生嗅觉。

躯干:蛇的身躯细长;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但界限不明显;

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

尾:蛇的尾长占头体长的一半以下,甚至更短。

 

蛇的四肢去哪了?

 

前肢:曾存在过的前肢被发展后的胸椎同化了,

极端发展的胸椎进而组成了大部分蛇类的主要骨骼结构。

 

后肢:在部分蛇类身上还保存着已退化的后肢残迹,

其为身体上残余的幼肢,是雄蛇在交配时抓紧雌蛇的工具。

 

03  蛇的才艺

你能相信吗?作为无肢体的动物,

蛇居然神通广大,具备“上天”和“入地”的本领。

蛇是利用腹鳞与肌肉的缩放产生的移动力,

其移动方式包含蜿蜒运动、直线运动、侧向运动和伸缩运动等。

在这些运动基础上,又发展出各种生存能力。

游泳 

当蛇游泳时,其动作呈S形的蜿蜒运动方式,

这种连贯的波状弯曲动作能使自身体侧不断施压于水面,

靠反作用力推动前进。

海蛇为了适应长期的水中生活,

其尾部呈扁平的桨状,充当划水的推进器。

攀爬

一些蛇类善于攀树、爬墙,这源于它们的腹鳞。

蛇的腹鳞与体侧呈直角构造,腹部平坦甚至内凹。

爬树时,直角状的体侧会得到充分升张,

并紧紧嵌入到树或墙壁的凹凸处,

像许多无形的小爪一样。

钻洞

一些穴居蛇可凭借头部力量和身体肌肉的伸缩力量

直接钻入松软的土壤,然后采用拉伸式运动在洞穴中缓慢前行。

这种前行方式是通过蛇的腹鳞和肌肉前后

伸缩所产生的摩擦力来驱动的。

弹跳

当有的蛇感到危险时,会及时立起呈S形弯曲的前半身,

然后迅速朝危险以外的方向作出飞跃式弹跳动作,

这样能大大加快移动速度。

滑翔

虽然蛇不能飞,但有的蛇演化出了滑翔本领,如金花蛇。

金花蛇善于从高处弹跳穿梭,

在短距离的半空中可作出滑翔动作,

好似神龙腾飞。在降落过程中,

金花蛇的身躯已通过展开肋骨变得扁平,

以加强空气阻力,再通过摆动身体保持稳定,

最终抵达目的地。

 

蛇年动物园——两爬馆,

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地方,

让我们一同踏入这个奇妙的蛇类世界,

深入了解并共同保护这些独特的生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