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科普第三弹——蛇,到底多厉害?
蛇年限定——蛇类科普第三弹来啦!
蛇是一种令人汗毛倒竖的生物,
但是在了解蛇的过程中,
你或许还会发现它们的神奇的“萌点”!
一起探索蛇的奇妙魅力吧!
Part.01 狩猎高手
蛇主要以其它动物为食, 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均有涉猎。 不过,有的蛇种食性单一, 也有的蛇种食性多样, 如翠青蛇专吃蚯蚓及昆虫的幼虫, 而赤链蛇的菜单里就包括鱼类、 蛙类、蜥蜴、蛇类、鸟类和鼠类等。 有的蛇类善于主动捕食,如攀树袭鸟窝; 也有的蛇类善于伏击猎物, 如在稻田伺机捕捉蛙类; 还有的蛇类善于堵截目标, 如用身躯堵住洞口捕食无处可逃的猎物。
蛇杀死猎物的方式主要分三种 生吞-对于比自身小的猎物, 许多蛇类通常会一口咬住,直接吞食。 绞杀-当一些身体较长的蛇类捕杀身躯较粗的猎物时, 会用身体缠绕对方,再收紧,直到对方窒息,最后将之吞食。 注毒-一些毒蛇善于用毒牙咬伤猎物, 并注入毒液,然后松开猎物, 待其中毒身亡后,再进行吞食。 除了低等的穴居蛇, 绝大多数种类都能吞食比自己头径大数倍的食物, 因为它们的蛇口可张开至130°, 并且还能向两侧扩张。 当食物被吞入食管后,蛇的体壁可高度扩张, 体壁肌肉通过依次收缩,能将食物推入胃中消化。 Part.02 上树入海无所不能 陆栖 绝大多数的蛇类在地面活动觅食,它们往往移动迅速, 无论是在森林、灌丛、草地, 还是在湿地、沙漠、戈壁,都有其踪迹。 陆栖的蛇在非活动时间里常隐于洞穴、石缝或柴堆下。 有的蛇类甚至长期适应穴居, 导致其具有头小、吻小、眼退化、尾短、腹鳞不发达等特点。 在地下生活的蛇类会选择夜间、 阴天及小雨天气到地面活动。 树栖 有的蛇类,常在树上或灌丛中活动觅食, 它们往往视觉发达、身体细长、尾长、善于缠绕。 属于游蛇科的非洲树蛇就是一种栖息于树上的毒蛇, 它非常擅长模仿树枝形状,当捕猎时, 会将身体前部从树上向下伸出, 而后保持静止,等待经过的目标。 半水栖 许多蛇类善于游泳, 有的种类甚至常在水域附近或水中捕食, 这些蛇的生活方式属于半水栖。 有的蛇类常在池塘、稻田中觅食; 也有的蛇类常在溪流中觅食; 还有的蛇类兼顾静水环境与流水环境。 典型的淡水蛇类是水蛇科的中国水蛇。 海栖 有部分海蛇亚科的成员基本上一直生活在海水中, 它们擅长游泳,为了适应水生, 导致其形态发生变化, 如侧扁的尾部、略微侧扁的躯干、腹鳞不发达、 鼻孔在吻背开口等。这些海蛇主要以鱼为食, 也吃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或鱼卵。 Part.03 自带红外感受器 部分蛇类(特别是蝮蛇)具有热能感应器官, 位于蛇头两侧的眼与鼻孔之间的凹陷, 因这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面颊,所以被称为“颊窝”。 蟒蛇的热能感应器官叫“唇窝”,位于吻鳞和唇鳞上。 蛇的颊窝内部有一层薄膜, 可使蛇具备对温度变化的灵敏感知能力, 即热能感应。 热能感应能力能让蛇更准确地掌握猎物的位置, 尤其当目标是恒温动物的时候。 蟒蛇的热能感应器官叫“唇窝”,位于吻鳞和唇鳞上。 蛇的颊窝内部有一层薄膜, 可使蛇具备对温度变化的灵敏感知能力, 即热能感应。 热能感应能力能让蛇更准确地掌握猎物的位置, 尤其当目标是恒温动物的时候。 Part.04 假扮成蛇的行家 蛇固然令人惧怕,但对一些动物来说, 蛇就好像一道护身符。 有的动物为了自我保护, 它们纷纷演化出把自己伪装成蛇的能力。 赫摩里奥普雷斯天蛾 (Hemeroplanes triptolemus) 生活在美洲的赫摩里奥普雷斯天蛾, 其幼虫具有伪装成蛇的能力。 如果它被打扰,就会将扩张的前半身翻过来, 呈现出有鳞的三角蛇头模样, 并且带有逼真的眼斑。 这种模仿蛇的行为能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王朝环蝶 (Dynastor darius) 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王朝环蝶, 在蛹期会将自己伪装成毒蛇的样子, 包括蛇眼、蛇皮和蛇纹等,均十分逼真。 冬青大蚕蛾 (Archaeoattacus edwardsii) 在我国云南省高黎贡山生活着一种冬青大蚕蛾, 它的翅膀图案奇特, 好似从翅膀两端各伸出一个蛇头。 在“蛇头”的庇护下,会使有的捕食者望而却步。 刚果巨型蟾蜍 (Sclerophrys channingi) 刚果巨型蟾蜍分布于刚果(金)东部, 这种蟾蜍具有拟态加蓬咝蝰的能力, 它蹲伏动作的侧面神似正在张嘴的蛇头, 其背部颜色与花纹更与加蓬咝蝰的头顶十分接近。 蚁鴷 (Jynx torquilla) 蚁鴷的头部具有出色的旋转能力, 旋转角度可达近乎180度。 当蚁鴷受到威胁时,会伸长脖子进行旋转, 并发出嘶嘶声,这是为了模仿蛇的动作和声音, 以吓走捕食者。 无锡动物园蛇年科普系列持续更新中, 我们还将在蛇年 持续推出蛇类主题科普研学活动, 想近距离感受蛇吗? 想来一场勇气大挑战吗? 敬请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