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蛇,蛇怕它?原是一物降一物!
上一期蛇年科普,
咱们了解了可怕的毒蛇,
这一期,
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不怕蛇的
“毒蛇克星”!
中国本土也有很多品种蛇,
一起来认一认这些蛇类代表吧!
01 毒蛇克星
毒蛇是强大的捕食者,但它们也有天敌。
这不禁令人感慨,万物相生相克,正是大自然的公平。
王蛇
王蛇是游蛇科的分支家族,即王蛇属,尽管它们无毒,
但有的种类色彩斑斓,如猩红王蛇(Lampropeltis elapsoides)。
王蛇常以绞杀的方式杀死猎物,主要捕食其他蛇类、蜥蜴及鼠类,
善于猎杀响尾蛇,因为这类蛇有抵抗毒蛇毒素的能力,
并能杀死许多其他蛇类,所以被冠以“王蛇”之名。
此外,在我国分布的王锦蛇也能捕食毒蛇,
并能对部分蛇毒免疫。
蛇雕(Spilornis cheela)
蛇雕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从其名称就能得知它们是捕蛇专家。
蛇雕的主要食物是蛇类与蜥蜴,它们动作敏捷,
在制服蛇的同时能闪避蛇的反击。
面对毒蛇时,蛇雕也毫不逊色,
因为它们的跗跖(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
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能抵御蛇的毒牙。
獴
众所周知,獴是捕蛇高手,并能抵御蛇毒,
獴科家族中的灰獴(Urva edwardsii)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因为它们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是一种跨膜受体蛋白,广泛分布于肌肉、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发生了突变,
这种突变能够阻止蛇毒与之结合。
然而,并非所有毒蛇都是獴能轻易挑战的,
如注毒量巨多的眼镜王蛇。
在我国常见的野生獴科是食蟹獴与红颊獴(上图为食蟹獴)。
02 中国本土蛇类
蛇曾与人为邻,但随着森林与湿地消失,蛇也逐渐变得罕见。
以前,人对蛇有着深仇大恨,为了消除恐惧,通常见即杀之。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明白,在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中,
蛇无法被替代。也就是说,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保护蛇即是保护人类自己。
我们如何与蛇和平共生?
首先,从了解本土蛇种开始。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10种中国本土的蛇类代表。
缅甸蟒—在中国最大的蛇
Burmese Python
(Python bivittatus)
无毒
爬行纲>有鳞目>蟒科
IUCN:易危
CITES:附录II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二级
缅甸蟒在国内亦称“蟒蛇”,是世界上的几种巨型蛇类之一,
其体长一般最多不超6米,
已知最长记录为5.79米,头、颈背面有暗褐色的矛形斑,
身上具有与云豹相似的黑边大块斑纹。
在国内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海南、云南、贵州、西藏、香港、澳门等地,
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
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森林中,善攀援,可长期生活在水中,
最适宜温度为25~35℃,在强光下久晒会死亡,
能以小麂、野猪幼仔、野兔等哺乳类为食,
也吃鸟类和爬行类,捕猎时常缓慢接近猎物,
迅速咬住后用身体缠绕绞死,再吞食。
缅甸蟒常于夜间潜入村庄猎食家禽、家畜,饱食后返回隐蔽所。
在国内,野生缅甸蟒被任意收购和捕杀,
导致数量大减。
森林砍伐会使缅甸蟒的栖息范围缩小,导致濒危。
钩盲蛇—在中国最小的蛇
Brahminy Blind Snake
(Indotyphlops braminus)
无毒
爬行纲>有鳞目>盲蛇科
IUCN:无危
CITES:未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无
钩盲蛇是已知最小的蛇种之一,体长一般为5.1~10.2厘米,
而15厘米长的已属罕见。
这种蛇形似蚯蚓,但有一双小眼睛,
其眼隐于眼鳞下,呈小黑点状,视觉已退化,
但有感光能力,其尾部末端具有细小尖鳞,形似刺状。
在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云南、贵州和台湾等地,
国外分布于东南亚、西亚、非洲及墨西哥等地。
穴居生活,常在市区及农地出没,
亦会生活于潮湿森林中的树木内,生息土壤取决于湿度及温度,
以昆虫及其幼虫、蛹、卵等为食。
海南闪鳞蛇—五彩霓虹蛇
Hainan Sunbeam Snake
(Xenopeltis hainanensis)
无毒
爬行纲>有鳞目>闪鳞蛇科
IUCN:无危
CITES:未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无
海南闪鳞蛇的体长可达0.5~1米,这是一种美丽的蛇,
其全身鳞片在光照下会反映出如金属般的彩虹色,显得相当华丽。
与相似种闪鳞蛇相比,海南闪鳞蛇的尾巴要短得多。
在国内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和广西等地,
国外分布于越南。
穴居生活,善于钻入土壤,夜间活动,
白昼隐藏于草丛或枯叶下方,常到住宅附近觅食,
主要猎物包括蛙类、爬行类和小型哺乳类等。
尽管该种的分布范围广,但却数量稀少,常被人误当毒蛇杀死。
闪鳞蛇科不宜当宠物,会因过度紧张而死亡。
因此,它们的美丽只属于大自然,爱它就请放过。
莽山原矛头蝮—最珍稀的中国蛇
Mangshan Pit 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有毒
爬行纲>有鳞目>蝰科
IUCN:濒危
CITES:附录II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一级
莽山原矛头蝮亦称“莽山烙铁头蛇”,
这是因为它们的头呈三角形,似一块烙铁。
这种蛇通身黄绿色为主,所以俗称“小青龙”,尾部白色,
体长可达2米,为大型管牙类毒蛇。
仅分布于我国湖南与广东,为中国特有种。
首次发现于湖南省的莽山一带,
身处森林地区的茂密植被下生活,常在阴暗位置潜伏休息,
会适时跟踪猎物进而捕食,
这种蛇的食物主要包括鸟类和啮齿动物。
该种的分布范围极小,全世界仅有约300~500条,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蛇类,
在坊间又被称为“蛇中熊猫”,
若不加以保护,就可在短期内绝灭。
西藏温泉蛇—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
Xizang Hot-spring Keel-back
(Thermophis baileyi)
无毒
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
IUCN:濒危
CITES:未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一级
西藏温泉蛇的体长可达60~80厘米,
身躯背面青灰色或浅棕色,
仅发现于我国西藏地区,为中国特有种。
栖息于西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温泉附近,
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孑遗的适应高海拔生活的唯一蛇种,
平时居于乱石堆中,
白天在沼泽草甸中活动或小河中游泳,
以高山蛙及小型鱼类为食。
由于开发利用地热,对温泉地区环境破坏甚大,
导致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西藏温泉蛇已濒临绝境。
半环扁尾海蛇—中国海蛇
Chinese Sea Snake
(Laticauda semifasciata)
有毒
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
IUCN:近危
CITES:未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二级
半环扁尾海蛇的体长可达170厘米,
为前沟牙类毒蛇,体呈圆柱形,尾侧扁,体背具暗褐色环纹,
吻鳞横裂为二。在国内分布于辽宁、福建和台湾沿海,
国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菲律宾、斐济及琉球群岛沿海。
常栖于近海岸或海岛边礁石丛或珊瑚礁中,
每年10月中旬~12月上旬集群产卵于岩礁或珊瑚礁洞穴或裂隙中,
夜间活动,因速度较慢,难以追捕鱼类,
所以主要搜刮珊瑚礁内的鱼类。
该蛇种毒性很强,能麻痹猎物。
半环扁尾海蛇的毒性比眼镜蛇属成员强十倍。
然而,它们通常不会攻击人类,除非被逼入绝境。
虎斑颈槽蛇—看似无毒的毒蛇
Tiger Keelback
(Rhabdophis tigrinus)
有毒
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
IUCN:无危
CITES:未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无
虎斑颈槽蛇也称“红脖游蛇”、“野鸡脖”,体长通常为60~100厘米,
颈背有较明显的颈槽,背面绿色,
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躯干前端具黑色和橘红色相间的色斑,类似虎斑。
在国内几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及韩国。
多出没于有水草多蛙蟾之处,喜欢水边,白天活动,主食蛙类,
也吃蝾螈、蜥蜴、蝌蚪及小鱼。
性情方面,该种属于比较温顺的蛇类,
但其中也有极具攻击性的特别个体,应小心注意。
该种属于常见蛇类,其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
能在人类附近出没,只要条件适宜,
包括在公园、郊区、农田里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但它们通常会尽量避开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
在了解了这些蛇年科普知识后,
你是否还有些意犹未尽?
无锡动物园动物科普进校园
蛇年专题即将在3月开放预约,
将蛇年主题的动物科普知识带进
全市幼儿园、小学的课堂,
敬请关注!